動態(tài)與觀點
一公司擅用他人攝影作品被處司法罰款50萬元——
擅自使用他人圖片已是錯誤,而對這組圖片進行著作權登記偽造證據,更是錯上加錯——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成都中院)近期審結的一起著作權案件具有警示意義。
因發(fā)現自己拍攝的一組婚紗樣片被某商貿公司發(fā)布在淘寶店上,黃某以對方侵犯自己著作權為由訴至法院。在該案審理過程中,法院發(fā)現,這家商貿公司不但涉嫌侵權,還偽造了一系列著作權登記的證據。記者從成都中院獲悉,法院對該商貿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分別作出罰款50萬元和5萬元的決定。該判決現已生效。
其實,訴訟中偽造證據的案件并不少見。對于這種情況,除對虛假陳述或偽造的證據不采信之外,更應該對該種行為加以懲戒,從而有效遏制此類現象。為此,立法部門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司法機關出臺了相應的意見。毫無疑問,對妨礙訴訟秩序的行為予以嚴懲,無疑有助于發(fā)揮警示效應,增強訴訟參與者的誠信意識,維護良好的司法秩序,減少乃至杜絕此類行為的發(fā)生。
雙方各執(zhí)一詞
據黃某介紹,這組作品是他邀約一對模特拍的婚紗樣片,拍攝于2021年2月,并于當年6月進行作品著作權登記。對于該淘寶店未經自己許可便使用并向他人有償提供自己的攝影作品的行為,黃某非常氣憤,遂向法院提起了侵權訴訟。
2021年9月26日,成都中院對該案進行了公開開庭審理。庭審中,某商貿公司否認了黃某的說法,聲稱其法定代表人時某才是這組作品的著作權人,還拿出了相應作品登記證書及著作權轉讓合同。經過比對,法院發(fā)現雙方的圖樣和創(chuàng)作完成日期竟然一致。
同樣的作品,為何有兩位著作權人?法院仔細核對登記證書后發(fā)現,登記作者及著作權人為黃某的作品登記證書登記日期為2021年6月21日,比被告時某所提交證書登記日期早了1個多月。
既然拍的是真人婚紗寫真,那么除了物證,自然還能找到人證。黃某對拍攝情況進行了詳細說明,而某商貿公司卻沒給出任何說法。2021年10月,該組攝影作品中的兩名模特作為證人接受法庭詢問,其中一人還出示了當初接受拍攝邀約時與黃某的聊天記錄,佐證了其說法。
成都中院經審理認為,綜合以上證據,足以認定涉案攝影作品的著作權人應為黃某。時某將黃某享有著作權的涉案作品登記在自己名下,其后向某商貿公司轉讓著作權,某商貿公司將前述作品登記證書等作為權屬證據提交法庭。時某及某商貿公司的行為已構成偽造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且上述利用作品登記形式審查漏洞非法獲取虛假證據的行為發(fā)生于訴訟過程中,非法目的明顯,性質惡劣。
嚴懲偽證行為
據悉,在某商貿公司提交有關作品登記證書等證據后,法院明確將涉案作品權屬問題作為重大爭議焦點進行審理。在庭審后兩次組織各方當事人及證人進行調查中,某商貿公司對其提交虛假證據的行為并無悔過表現,主觀惡意較大。成都中院認為,某商貿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的上述行為違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及第二款,嚴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予制裁。
綜上所述,成都中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八條第一款等規(guī)定,作出判決,對某商貿公司處以50萬元的司法罰款、對時某處以5萬元的司法罰款,限于1月31日前交納。
記者注意到,在知識產權訴訟中,虛假陳述、偽造證據等情況并不少見。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人民法院(下稱余杭法院)在審理原告侯某某、王某某訴被告屹祥公司、浙江天貓網絡有限公司著作權侵權糾紛一案中,被告屹祥公司為證實被控侵權明信片上的10幅圖案系其自行創(chuàng)作,向法院提交了作品登記證書及其所附圖案,該圖案與涉案10幅圖案一致,其登記證書上顯示著作權人為屹祥公司,登記時間早于原告可提供的作品最早發(fā)表時間。經法院向上海市版權局調取該登記證書的申請材料后,發(fā)現該登記證書所附圖案系一張“執(zhí)行力”海報,并非屹祥公司提交的圖案。經進一步查明,屹祥公司并未就涉案10幅圖案進行過著作權登記。綜上,余杭法院對屹祥公司變造證據的行為處以6萬元的司法罰款。屹祥公司不服,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杭州中院)申請復議。杭州中院經審查決定駁回屹祥公司的復議申請,維持原決定。
訴訟參與人參與訴訟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黃某訴某商貿公司案主審法官表示,在知識產權案件審理中,當事人明知自己并非知識產權權利人,卻向法院提交偽造、變造的權屬證明,妨礙了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對此,國家制定法律,出臺意見,嚴懲這種行為。比如,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guī)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加強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保護的意見》,其中第十條規(guī)定,要完善失信懲戒與追責機制,對于提交偽造、變造證據,隱匿、毀滅證據,作虛假陳述、虛假證言、虛假鑒定、虛假署名等不誠信訴訟行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采取訓誡、罰款、拘留等強制措施。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偽造著作權證據破壞誠實信用,希望業(yè)界共同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共建著作權保護良性生態(tài)。